党岭
去年夏天入了徒步的坑,但仅限入门,京郊的一日两日线。从今年五一的党岭开始,正式打开了高海拔长线的大门。
作为第一次高海拔重装的经历,这条线还挺虐的。
印象最深的是Day2,冰川拔蚀让路上布满一人多高的大石头,比起徒步更像无保护攀岩。下午又遇上雨雪,石头像抹了润滑油,每走一步都要在计算如何发力。晚上十一点全身湿透走到营地,哆嗦着搭帐篷。 第二天早上试图用气罐+饭盒把裤子烤干,结果烧焦了,人造纤维在饭盒底部结成一坨褐色物体,最后穿了不透气的雨裤下山。
在8264写了这趟的攻略:五一 卡尔杂-党岭三日穿越 - 党岭游记攻略 (8264.com)
离职
攒钱,gap,旅游,自由职业,这个计划在一年半以前就提过,今年终于开始了。
提离职之前有漫长的思考犹豫,因为我的工作讲真挺好的,待遇/发展/work life balance都很好,而且在到处是艺术展饭店酒吧咖啡馆的朝阳,而不是鸟不拉屎的后厂村(这点真的真的很重要)
最重要的原因是渴望变化,以及北京的冬天不好玩。冬天下班的时候天是黑的,吹着萧瑟寒风回家,就很不开心。而且没办法骑车/飞盘/徒步(能走,但没啥好景色),周末的娱乐活动就是洗浴中心和酒吧,it sucks.
9.22提的离职,因为没有下一份工作的压力,所以last day定的很随意,应leader的要求呆到了11.17,又远程办公了两周,11.30正式离职。
因为租的房子九月底就到期了,所以后面两个月穿插着睡在青旅,洗浴中心,露营,车里,自如寓等各种地方。提前过上了吉普赛人的生活。
离职之前住青旅好像是我的某种仪式感,算上实习我的三份工作离职前都在青旅住过,而且都住过同一家—什刹海边上的者行孙。 这家店最能带来北京胡同的松弛感,我一般在南锣鼓巷地铁站下车,走一站地,穿过热闹的网红街和安静的居民胡同,边上是联通什刹海的小河,路上走的是背着手溜达的北京大爷,他们互相吹牛逼,我在后面听他们吹牛逼。
关于这家店还有一个故事,2021年夏天,辞掉第一份工作来这里住的时候,在后海喝了很多酒,然后在青旅负一层的公共空间睡过去了,凌晨四点醒来,不知道谁给我盖了被子。这也是我对这家店有独特好感的原因之一。
DN余村
离职后的计划本来是直奔海南/东南亚,但后来多了两周远程办公,就额外在这里呆了一段。
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,这里有国内做的最成熟的数字游民中心—DNA (Digital Nomad Anji) ,主理人在2023年六月新开了分会场DN余村,提供从单人间(¥1800/M)到六人间(¥300/M)的住宿,免费的工位水电厨房健身房…
余村是维尼大帝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口号的发起地,政府对“青年建设新乡村”这类项目扶持很大,各种硬件设施做的很不错。
But,对我个人来说,刚结束两年半的职场唱跳,更倾向于找一个独自发呆享受清净的地方,而这里是需要很多陌生人社交的(舍友,约饭局,聊天局,K歌局…),所以这里更推荐e人朋友来玩。
帆板
在去年的年终总结里提到过,每拥有一个新的交通工具,就解锁了世界的一片地图。有了桨板,就可以解锁北京护城河,永定河,潮白河,亮马河等等水系。
在做桨板攻略的时候,突然发现还有一种桨板上插帆的玩法,御风飞行,damn it’s cool. 我又在大学帆船队呆过一段时间,对风和帆有点了解,于是就入了一整套帆板。
到手发现,全套装备太大了,摩托车根本载不了,又花了两个月搞定了汽车驾照,然后… 然后就入秋了,下水需要勇气和感冒药。加上这个运动入门挺难的,于是决定离职后第一站是去海口学帆板。
海口有一个国家帆船帆板中心,国家队的帆船帆板冬天都在这训练,还有风筝冲浪,每天百舸争流,五颜六色的帆和风筝在海天交接处划过。
这里的俱乐部也是我了解到最正规的,教学/器材租赁/器材寄存,体系齐全明码标价,而且蛮便宜的 (图)
在这里练了一个月,算是师傅领进门了。国内关于这个运动的资料实在是少得可怜,后续打算当一回字幕组,翻译国外的教学资料,说不定能当个side project
书
这里主要想提几本促进我做离职决定的书
《每周工作四小时》数字游民经典书目,这本书出版于2007年,作者是最早提出并践行这个概念的一批人。里面的case有点outdated,但idea历久弥新。
《bullshit jobs》叙述浅显易懂,稍显冗长,核心观点是很多工作没有价值的同时会影响精神健康,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工作符合,快跑。
《夜行货车》台湾作家的中篇小说集,讲台北社畜的挣扎与彷徨。四十年前的故事,今天读起来仍然共鸣强烈。
《工作,消费主义与新穷人》这本书很难概括,信息密度高到像在读论文。给我的启发是跳出工作-消费循环的视角。
-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绝命毒师里,有一个不起眼的女配角,好像叫wendy,是个站街女,白天在停车场问路过的男人是否需要suck dick,晚上拿着suck dick的钱吸毒,周而复始。 看的时候印象深刻,因为有时候上班就是这种感觉。
我suck的dick是无趣的工作,吸的毒是酒精和消费电子。 这个行为有一个学术名词 — “补偿性消费主义”。 假如你不再suck dick,也许就没有那么多需要吸毒忘掉的烦恼,就可以跳出这个循环。
剧/电影
前两部是同一个编剧—Aaron Sorkin,分别讲述了政治和新闻领域的理想主义
后一部是小众文艺片,取景于北京,很有代入感,叙事平淡但余音绕梁。